编者按:在纪念中国话剧90年的活动中,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出的《虎踞钟山》受到专家和观众的热情赞扬。1月6日,江泽民总书记观看此剧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一些戏剧专家也就此剧的成功之处发表了评论。在此我们摘编部分专家意见,以期有助于话剧的繁荣。
李默然(表演艺术家):
江泽民总书记观看了《虎踞钟山》,还热情洋溢地讲了话,给中国话剧90年纪念活动掀起了高潮。江总书记说话剧有自身的独特艺术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这个评价是对话剧队伍最好的鼓励和鞭策。《虎踞钟山》给人的启示之一便是,不管什么样的艺术观、戏剧观,我们话剧工作者必须聚焦在人民所思所想和人民的正当要求上,和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它今后也还是要这样。我想话剧要积极地去干预社会生活,同时要严格地遵循话剧本身的艺术规律,有这两条,话剧绝不会消亡。
李春喜(《中国戏剧年鉴》副主编):
这是一出很好的戏,有深刻的思想底蕴,又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同时又有相当的情感震撼力。《虎踞钟山》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个戏非常准确地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在建国之后,所面临的新的选择,也展示了在面临这一选择的时刻,我们的将军、士兵走过了怎样的曲折的心灵历程。这个戏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军队历史上也是我们共和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编剧把这个问题放在这样一个严峻的背景下,使得我们所感受到的问题就有了一种历史的厚度,就有了相当的严峻性。正是这样的历史厚度,使得我们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能够在这样一个革命历史题材当中,产生一种巨大的思想震撼力。这个思想震撼有两个超越:一个是我们当时部队所进行的伟大转折,在今天部队建设中也具有很强烈的启示;一个是这个戏提出了人的素质问题,现代化意识的确立问题,甚至也超越了部队建设这样的范畴,它实际上对全国的各个方面,也就是对整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要发生一种不可估量的影响。
钟艺兵(戏剧评论家):
《虎踞钟山》表现了半个世纪前刘伯承元帅的伟大品格和思想风貌,抓住了面对新形势、思考新问题这样一个核心,写了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这一点已经超越了军事题材范围,现在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我们面临一个新的伟大而又艰难的转折,半个世纪前刘帅的思考和做法,就使得今天的我们感到如此的亲切和富有针对性,使这出戏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徐晓钟(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前线话剧团从60年代初期一直到如今的新时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写不同时代背景下人民军队的形象、人民军队在不同时代面前自己的使命、不同时代人民军队的军魂。《虎踞钟山》这个戏既非常历史又非常现代,可以说是反映了我们党在枪膛还没有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抓干部如何面对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正规化建设,以及面对新文化建设的问题。我感觉非常历史,是指《虎踞钟山》非常真实地写了一个时代,也就是南京解放以后,我们党高瞻远瞩的战略考虑。事件非常真实,人物非常真实。我说非常现代,是指该剧的编导不仅有很强的政治敏感,而且很深沉地思索了、呼唤了面对国际战略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像对待战争年代的那种考验那样来对待新的考验,来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来对待新事物。现在学习党的十五大文件谈到文化建设时,讲我们面对国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从党来讲,从每一个共产党人来讲,都应当怀着一种严峻的国际竞争的观念,面临着重新学习的课题,每个共产党人在它面前都能引起思索。这个戏给话剧界的启迪鼓舞,大大超过了作品本身。
林克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
这个戏写得相当好,演得相当好。领袖戏我们看得很多,但是在舞台上提供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令人信服的领袖形象,是不太多的。塑造了这么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是前线话剧团的贡献。这个戏好就好在写出了刘帅的人格魅力,演得也非常自然,前线话剧团至今保持了这样高的水准是很可贵的。剧本对导演的要求很高,导演难就难在他退到幕后,退到了看不到他的存在,这非常好,演员生活在剧情之中,演得非常自然,让人信服。
梁伯龙(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
我非常喜欢这个戏,这个戏成功地塑造刘帅这个了不起的伟大人物,而且把他的人格力量展现出来了,让人感觉到他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整个戏很好,没有故意去制造一些虚的、玄的东西,而是把全部的力量集中在人的塑造上,集中在人物关系的塑造上,集中在内在情感的挖掘上,因此非常打动人。
齐致翔(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
这个戏为什么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我觉得在塑造刘伯承元帅的形象上有重大突破。这个艺术形象既是刘伯承,而又超越了刘伯承这样一个具体的真人,已经达到了写出“这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艺术典型的境地。在这个人物身上,伟大和平凡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他和周围的人有着血肉的联系,有着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包括对人的尊重,对人格、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李默然:
我觉得《虎踞钟山》这个戏没有起伏跌宕的吸引人的戏剧故事,没有非常强烈有强大戏剧悬念的矛盾冲突,那么这个戏为什么会领导、专家、群众三满意,会获得这么高的评价?我思考了一下,这个戏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紧紧地抓住了话剧独有的艺术规律生命线,这就是写人、演人。这个戏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在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里面,特别令我激动的是个性化的语言。
徐晓钟:
一个作品能做到非常历史的同时又非常现代,这是很难的,尤其在人物的塑造上。这里头,有编剧、导演、演员的功力,每个人物都写得很好,演得很好。特别是刘伯承的舞台形象,是戏剧舞台上又一个成功的我们党的领导人的艺术形象,是一个不可重复的舞台艺术形象。崔保山的形象也真实极了,他完全遇到了一些新时代的新问题,演员的表演抛开了演这种人物常常很难避免的那种哪怕是善意的自我讽刺自我嘲笑。
田本相(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看了这个戏很高兴、很亲切,这个戏确实令人振奋。这个戏好就好在把刘伯承写出来了,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了刘帅的远见和风采,关键就是一切事件、人物都围绕刘伯承,把刘帅写好。这一点十分令人满意。这个戏难写,军事学院生活是比较难表现的,剧本创作能达到这种完满的程度,是很不容易的。
高占祥(中国文联党组书记):
《虎踞钟山》是一台非常好的话剧,不仅主题思想好,更难得的是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又是一个军事题材,能够演得这么生动活泼,难能可贵。光写一个思想性很强的剧本并不难,光演一个使人发笑的剧本也不太难,难的是把这二者统一起来。《虎踞钟山》这样一出主题比较严肃的戏,演得很有激情,有感情还有人情,很能打动人,在当今是一台难得的好话剧。
沈毅(剧协研究室主任):
这是一台很完整的戏,从题材上讲,是创新的,歌颂老革命家和新时期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舞台效果上讲,内容很严肃,又有很强的观赏性。几乎每场戏都有看头。有一些戏有些让人担心,但由于处理得很完满,反而让人叫绝。
周明(《戏本》副主编):
这个戏的创作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新的经验。它不是一般地停留在刘伯承元帅的历史功勋上和对他伟大人格的歌颂上,而是更高地写出了刘帅的精神和时代要求,这个戏给人印象很深的有三个门:历史之门、中华之门和走向未来之门。整体上讲戏很好,理性的思考,感情的体现,时代精神和舞台形象都能结合起来,完整而恢宏,阳刚气十足,又很结实,而不是张扬在外。
黄维钧(《中国戏剧》副主编):
《虎踞钟山》使我看到了一个各方面都很完整的戏,看到了前线话剧团新的历史阶段的新的水平。这个戏是大手笔、大气势!戏中表现的历史时期的转折与现在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是相符合的,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面临这样一个新课题。更难得的是戏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实现了主题思想的要求和展现,给人印象很深。这个戏里,那么多人物形象那么突出,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大手笔是不可多得的。
霍大寿(剧协书记处书记):
《虎踞钟山》是时代的旋律,但同样使我们热泪盈眶,这是最有魅力的,当然,家长里短的、儿女情长的戏也能催人泪下,但是最能够振奋人心的还是时代的声音。这个戏写的是军事学院,但它的外延是非常丰富的,涵盖了许多思想,这个戏虽然写的是建国初期,但它的思想包含了现代,它所提出的问题使我们想到今天的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来回答今天的问题。我觉得编剧、导演、演员的着眼点是现在而不是建国初期,给人很大启发。
何孝充(剧协分党组副书记):
这个戏不仅在弘扬主旋律上作出了贡献,就是在我们戏剧作品的多样化方面也作出了贡献,这个戏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把三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了,不是捏合,而是融合,这一点很不容易。
钟艺兵:
这出戏在纪念中国话剧90年活动中演出,给我们很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再一次领悟到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的无穷魅力。这出戏的演出再一次显示了或者说是呈现出了前线话剧团很高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能达到这样的完整性的剧团是不多见的。
王蕴明(剧协分党组副书记):
这个戏给我总的感觉是大气磅礴的英雄赞歌,是以刘伯承元帅为代表的我党我军的英雄赞歌,同时又是生动感人的人生观教科书,是一首壮美浩瀚的抒情诗。这个戏既给人以无产阶级的人生观的教育和情操的薰陶,同时又给人以震撼心灵的艺术享受。这个戏不仅仅是个事件,而是人的情感、道德、情操、观念,包括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这方面,这个戏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既坚持了话剧的革命传统,又有前进和发展。
廖奔(剧协分党组副书记):
《虎踞钟山》是近几年来难得的一台成功的话剧,戏很完满,从立意到表现,从设计到表演,各方面都很完满。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紧紧地扣住了时代脉搏,抓住了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大转折的过程中人的素质转变这个根本性问题,写的是历史,同时又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精神;其次,对这样一个英雄主义的题材,用一种非英雄化的手法来处理,和时代的审美心理合拍,给人的审美感受非常强烈;而且,演员在剧中的表演非常见功夫,在中国话剧舞台上,能够达到这样水平的确实不太多见。
徐晓钟:
导演驾驭这台戏很有特点,非常好,导演对戏的基调的把握,对舞台上视觉形象包括舞美、音乐的运用,对全剧人物精神状态的把握,以及对全剧节奏气氛的把握都非常好,使整台戏透出了一股阳刚之气,透出了军旅戏剧一种特有的美———阳刚美,这常常是很多地方戏不太有的。《虎踞钟山》是一个反映军队的戏,但它的感召力决不局限在部队,它写的是一种时代的声音,有鲜明的时代性。
(本报记者 谌强整理)